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宜昌黄金水道的加减法

2012-11-17 11:155620

    2009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湖北调研内河航运发展时,曾到宜昌港艾家河船舶转载基地视察,充分肯定基地对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所起的作用。1月底,记者前往宜昌港船舶转载基地探访究竟。

    雨后,峡江通透。西眺上游,寒江低落,船队如丛难以尽头。

    俯瞰脚底江面,望着不停转动的浮吊,聆听震动江谷的机器轰鸣,记者很难想象,8个浮吊转来转去,“一加一减”就能保障长江中游浅区的畅通。

    俗话说,扼咽喉以制全身。艾家河基地锁住峡江咽喉,牵动长江全身,不仅打通了中游这个瓶颈,还带动一个全新的转载行业。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船舶减载还能多挣钱!这与公路私自超载多挣的潜规则形成强烈反差。

    这就是艾家河基地的奥秘所在。

    正因为这个基地在枯水季节延续了长江黄金水道的生命,触发了人们对内河航运发展的思考。

    中游成为水道瓶颈

    2003年,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长江通航环境和运输结构自此发生重大改变。

    宜昌海事局副局长周韧介绍,2003年三峡蓄水成库后,国家开始实施新的船舶标准,库区航运朝大船化和单船化方向发展。“以前,我们每天可以在长江上看到由好几艘驳船组成的船队,现在看不见这种情景了。”周韧说,驳船一般都在千吨左右,为了增加运能,驳船结伴成队航行;现在,船型加大,库区航行的多是2000至4000吨级船舶,5000吨级大船逐年增多,大吨位、大马力、航速快、深吃水的单船取代了千吨驳船和船队。

    但库区大船化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高峡出平湖以后,险滩迭出的峡江变成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660多公里长的库区通航不受吃水限制,常年船舶重载吃水可在3.8至4.5米。可宜昌以下荆江河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将近半年的时间都处于枯水季节,九曲回肠的河道只能维持3米水深。宜昌江段承上启下,上下游航运环境不匹配,使之成为长江航运江段的咽喉。

    这样,从库区下行的深吃水大船必须在宜昌“瘦身”才能通过中游浅区。

    多年以来,荆江航段枯水期水深受限成为通航瓶颈。枝江卢家河段、江口段,荆州太平口段、监利窑监水道是中游著名碍航浅区。而且,荆江主泓摆动频繁,造成浅点浅包多,容易导致搁浅、滞航事故。长江海事部门规定,船舶通过长江中游吃水不得超过2.8米。

    近年,国家加大投入力度,长江航道整治成效明显,但中游成为影响黄金水道发展的瓶颈依然没有打通,而且,要想完全打通这个瓶颈,尚待时日。延续长江黄金水道的生命,必须在加大航道整治的同时,另寻他途。

    转载基地应运而生

    上游通航环境和运输结构的变化,导致中游运输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

    2006年以前,每到枯水季节,一些从库区下行的大船满载出川,经过三峡船闸后,抱着侥幸心理,不经转载径直开往中游,十有八九会发生搁浅。因此,在2006年之前的枯水季节,长江中游因船舶搁浅而致碍航、断航事故经常见诸报端。“船舶一旦搁浅,会给航道和航运带来巨大损失。”周韧说,船舶搁浅不仅需要航道管理部门立即疏浚,而且还会造成航道堵塞、船舶等待,这对于船运公司和货物主人都是不小损失。据悉,一艘船舶搁浅造成碍航醉高可被罚款5万元,违章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很多出川船舶只好在宜昌私自减载。但因减载不到位导致搁浅还是时有发生。

    2006年,宜昌海事局、宜昌市港航管理局创造性地提出在宜昌港设立应急转载基地,以求破解大船化带来的系列难题。这一创举后被评为交通部优秀奖。

    除了宜昌,下游城陵矶也成立了相应的转载基地。出川下行船舶在宜昌减载后,到城陵矶加载;进川船舶在城陵矶减载后,在宜昌加载过闸。这样一来,“一上一下”、“一加一减”的转载基地,破解了大船过长江中游浅区的运力瓶颈,确保了长江畅通平安,极大促进和提升了长江航运业的发展。

    2006年,基地建设之初有4个基地12台浮吊,延绵20公里江面,不便于管理。2007年起,宜昌海事局要求基地水域集中,控制规模,每年进行招标,由8个基地组成。自那以后,因减载不到位发生航道搁浅的事故极少发生,2009年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船舶航道内搁浅事故。

    长江海事局副局长刘亮介绍,目前宜昌、城陵矶转载基地日均转载4万吨货物,自2006年10月实行转载以来,已累计转载货物1276万吨。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新闻
 
 

宜昌旅游网手机版-m.yichang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