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宜昌开始对城区2条道路、3个小区以及两个社区内试行“垃圾不落地”。这些试点区内的垃圾屋将完成历史使命,固定的垃圾容器也将逐步减少。居民要将垃圾袋装后定时归放到专设的垃圾容器,由城管部门清运处理。昨日,各试点区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而市民能否积极配合,成了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
垃圾屋 退出历史舞台
什么是“垃圾不落地”?宜昌市城管局市容环卫科副科长陈国强解释,简单地说,就是市民将袋装垃圾定时丢入容器后,环卫部门安排收集车定时清理。垃圾的处理中,减少了垃圾屋这个中转环节。
按照计划,宜昌将在胜利四路、西陵一路2条市容环卫管理样板街,江山风华小区、碧翠苑小区2个物业管理小区,艾家嘴小区、嘉明花园小区2个非物业管理小区以及碧翠苑社区、星苑社区2个社区开展试点。“这些道路、小区相对来说卫生状况较好,具备较多的试行条件,转化垃圾运转方式更为容易。”陈国强表示。
试行区域内,将采用“垃圾桶+后装式压缩收集车”的垃圾收集方式,市民定时将垃圾丢放在容器内,环卫部门及时将垃圾清运。从今日起,两条试行道路上,环卫车将分早、中、晚三次对道路垃圾进行清运,减少垃圾暴露时间。试行小区、社区内也将根据各自条件,在早晚由垃圾收集车集中清运垃圾。
环卫与业主签订垃圾不落地协议。
按照试运行方案,垃圾在三个时间段定时投放。居民区及单位大院垃圾在上午8点前、中午12:30-下午2:30之间,晚上8点前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内;临街门店及单位将垃圾暂时存放在店内的垃圾容器中,环卫工人将在上午、下午和晚间分3次巡回收集,听到收集信号(摇铃或播放音乐)后,将垃圾投放到收集车内,不再把垃圾投放到街上的垃圾桶中。
相关部门表示,试点范围内,要求全时段地面无暴露垃圾,为今后实施收集方式转变,逐步淘汰人力板车、垃圾屋等落后的收集方式奠定基础。据悉,此后,街头垃圾桶等容器也将随着“垃圾不落地”的推进而逐步取消。
试行区 居民拍手称快
取消小区中的垃圾屋,尽量减少垃圾在市民生活区域内停留时间。这对市民来说,显然是一件好事。昨日,“垃圾不落地”首批试行小区嘉明花园小区的居民对此拍手称快。
在记者采访的数位居民中,大家都表示清楚“垃圾不落地”这件事。居民们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对“垃圾不落地”进行了宣传。
目前,相关工作人员已在社区内加放了防火材质的垃圾桶,并发放了宣传材料,还给试行小区市民免费发放了塑料垃圾袋。在试行道路上,工作人员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协商《垃圾定时定点排放协议》,可以说是“万事俱备”。
今年70出头的李奶奶高兴地说:“以前,垃圾一般都是往楼道内专设的垃圾道内丢,垃圾一楼出口处常常是又脏又臭,到后来宜昌用袋子装垃圾丢到小区内的垃圾屋里头,垃圾屋又成了大家离不开又嫌弃的地方,大家路过垃圾屋常常要掩着鼻子。小区内的流浪猫狗还常常把垃圾拖出来,蚊虫四处飞,居民很伤脑筋。现在,小区内垃圾不落地,真是一件好事!”
市民素质 将成试行关键
宜昌环卫部门表示,试运行期间,他们将确保及时清运垃圾,而另一方面,市民养成定时投放袋装垃圾的习惯是 “垃圾不落地”成功的关键。
宜昌市城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过去,小区内居民没有严格要求将垃圾袋规范系扎,投放过程中垃圾常常散乱一地。同时,城区拾荒人员处于无序状态,常常把袋装垃圾拆散,形成二次污染。“垃圾不落地”对市民的素质要求较高,难度醉大的是垃圾定时投放,部分人的作息时间不正常可能导致垃圾丢放时间不规律,而环卫部门有没有相应的处罚手段,这都是对此次试点工作的挑战。
对比外地 方式还很粗放
宜昌试点“垃圾不落地”源于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的一次台湾之行。今年四月,郭有明率队赴台参加湖北台湾周的系列活动,代表团成员对台湾的“垃圾不落地”印象深刻,希望借鉴台湾经验。
台湾现行的“垃圾不落地”做法,是马英九首创的,他们实行垃圾车定时定点回收垃圾,市民需将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准分类,用垃圾袋装好,拿到垃圾车旁边接受检查,不可回收垃圾须用专用垃圾袋,垃圾越多,花钱也越多。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
今年5月,宜昌市城管部门开始调研宜昌现行垃圾收集模式及各片区实施可行性并确定试行方案。相比于台湾的做法,宜昌目前的“垃圾不落地”方式显然缺少了垃圾分类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我们相信,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市民素质的提升,我们将距离真正意义的‘垃圾不落地’越来越近。”宜昌市城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