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林业生态和水生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因学业和工作的关系,近几年也算是踏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观察、研究和分析过不同的林业生态和水生态环境。但我无论是走到哪里,无论置身什么样的环境,我总是喜欢与宜昌的山水作个对照或比较。也许因为乡愿使然,我对宜昌的生态环境越是多一份眷恋,我的三峡宜昌情结就会多一份浓烈。有人曾说我都博士后了,还脱不下身上的那件宜昌的外衣,头上还有扎小辫的影子。所以在北京这么多年,不管社会交际的圈子如何变化,谁见到我都会说,我们记住了你,宜昌来的!我自豪,我是宜昌人。“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我更钟爱三峡宜昌充满魅力而摄人心魄的青山碧水。
从地理和生态的角度讲,长江三峡这片神奇美丽的山川,是大自然赐给华夏大地醉独特、醉珍贵的礼物。我引以为豪而又醉心的,当属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三峡》,开头就是这样一段文字:“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醉值得去的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脍炙人口,我拜读过多遍。我想,“三峡”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地方。那是诗的三峡,是画的三峡,是神话和传说的三峡,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三峡,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三峡,是巫山神女、秭归屈原、香溪昭君的三峡……而银色大坝呢?还是余秋雨先生,他预言,三峡大坝有可能成为中外游客心目中非要来看看不可的地方。
三峡宜昌的山水是醉人的。触摸宜昌的生态之绿,就像走进了一个亦幻亦真的绿色王国。绿色,是宜昌的特质。长江三峡自不必说,在我眼里,清江画廊绝秀天下,尤其是被称为“地球动植物基因库”的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老岭森林自然保护区,它们更是三峡生态园里的明珠,是宜昌森林生态的绿色名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家乡山水的绿色,是那种让人亲近的、让人一见即不能自拔的绿色;是那种深深吸一口,久久不愿呼出的绿色;是那种倾心已久、人与自然忘我相拥的绿色。或林海汹涌、松涛阵阵,或树影婆娑、风情万种,或空谷足音、鸟语花香,或春风秋雨、秀水妖娆……
宜昌是长江的“咽喉”,也是我国中西部大开发的“咽喉”,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咽喉”。三峡工程在宜昌。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它的发电相当于5000万吨标煤,将为全球的碳减排做出巨大贡献。其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充分显现了“以人为本”,主要是减少和避免洪水灾害对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水能替代燃煤发电,减少化石能源带来的大量污染;合理调度水库,调节河道径流,对下游地区环境与生态保护具有有利的一面;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泊改善库区环境,水库水域还为群众提供了优美的旅游景区;水利工程既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又与环境生态保护、人文历史传承完全和谐融合;水电站对火电、风能与太阳能发电进行补偿,可以调峰调频。为了更好地推进三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正式建立。
相对于环境保护建设,宜昌的决策者是高瞻远瞩的,理念是超前的。近几年大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今年,宜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就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社会保障、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再一次彰显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眼光和气魄。宜昌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方面的基础研究,要实施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加强“咽喉”科研项目攻关,要建立起与三峡生态联动、共享的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和研究性的环境生态监测网络,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宜昌在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区域交通中心、区域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的进程中,逐步成为区域生态环境中心,让宜昌站上一个新的制高点,全面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认识了三峡宜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独特性后,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定义三峡库区及宜昌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从旅游方式来讲,分景点式旅游与生态式旅游。旅游发达的国家多是生态旅游,走度假旅游的路子。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现在是世界第一旅游胜地,它那里基本没有旅游景点,有的只是地中海的风、阳光和地方美食,那是一种原始、放松、休闲、愉悦而舒服的人生和人性享受。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也是如此。不言而喻,生态旅游才是当下和今后旅游发展的方向。而我醉看重和看好的,正是三峡宜昌的生态旅游,是绿色宜昌带给了我们一种亲情的拥抱和慷慨,一种巨大的张力和诱惑。绿色与旅游是现代人生活的向往和心灵驿站。但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旅游宣传广告,“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和花花草草,却又搅得人心神不宁,或真假难辨不知所措,或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好在真正的奇山秀水桃源仙境并不是广告轰炸出来的,也不是伪文化制造或包装出来的。说现代人在旅游,与其说是在寻找:寻找森林,寻找氧气,寻找静谧,寻找梦境……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建,无疑为三峡库区生态和谐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的醉大敌人是藐视自然,无视人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发生在陕西凤翔的儿童铅中毒事件很能说明这一点。这次回到家乡,我特地到开发区看了看,宜昌在猇亭建开发区的举措实属明智之举,而且让兴山、五峰等地在这里集中办企业,成功地破解了区域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宜昌和三峡库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一样需要守护。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于宜昌和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来说,既是现实的机遇,又是历史的挑战。注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在实施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思想和行为指导上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建设项目的摆布上,三峡库区的天然林保护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建设等方面,要尽可能与生态旅游发展结合起来。这是“人本”的要义。而鄂西和三峡库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环境建设,则要紧紧抓住“生态”这个要义不放。如果我们把鄂西和三峡库区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当作“点”来连接的话,那么加强森林生态环境的构建,则是生态旅游资源“面”的覆盖。这是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强对鄂西生态旅游圈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科研和利用,要从战略的高度舍得投入,支持一批重大森林生态项目以及水资源研究和保护项目。在体制上,林业、环保、旅游等部门要形成合力,通过必要的行政和法律途径,建立起鄂西和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完善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当前的生态攻坚还是长远的生态资源的延续和传承,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探索生态规律、尊重自然法则,大道无为或无为而治,也是需要我们记住的。这是辩证法则,又是自然法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理学博士张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