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非遗in巷让点军平添文化记忆街

2023-12-13 10:233980三峡晚报

 宜昌城区,有这么一个所在,它上榜了第一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旅游街区名录;它以“非遗+旅游+商业”模式,成为市内外非遗界的瞩目的焦点和交流的平台;它还入选了全国非遗融合案例,成为促进非遗产业发展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3A级景区。它就是位于点军区的三峡非遗in巷

三峡非遗in巷以宜昌非遗项目展示、非遗技艺传承培训和商品生产经营、非遗文化交流、非遗研学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宜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非遗工坊等非遗项目,使非遗元素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三峡非遗in巷

总面积1000㎡的“宜昌记忆”非遗展览馆,以峡江文化为主题、还原打造宜昌老码头、街巷和市集,将宜昌百姓的生活场景巧妙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融合其中,集中展现了宜昌地区75项非遗元素,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非遗名录14项,省级24项,市级26项,县级11项。从传统手工艺品到民间音乐舞蹈,从传统医药知识到民间传说故事,无一不展现着宜昌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全方位地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非遗工坊汇聚众多互动体验类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包括传统工匠技艺、制作技艺、曲艺等。互动体验类如宜昌彩陶、屈氏艾灸、京剧国粹等。工坊重在活态化展示,为游客提供零距离接触和互动体验,其中的非遗项目均由政府授牌非遗传承人亲自展示、教授、传承。

宜昌制陶历史十分悠久。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宜昌城郊的红花套镇发现了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早期的城背溪文化遗址,并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红色陶衣、黑色陶胎、绳纹的陶器占出土陶器的80%以上。距今更近的宜昌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陶器。清至民国时期,宜昌城区与枝江市之间长江边的白洋、安福寺、马家店镇都是当时有名的陶器产区。20世纪50年代,宜昌设立了宜昌彩陶厂,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均于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宜昌也因此被誉为“西部陶都”,遗憾的是,随着宜昌彩陶厂于1996年改制解散,曾为“宜昌三宝”之一的宜昌彩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近年来,随着宜昌彩陶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名录,有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振兴这一宜昌历史名陶的迫切性。因此,三峡非遗in巷从一开始,就邀请夷陶坊(宜昌彩陶)作为首批非遗项目入驻,让游客们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彩陶的魅力,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记者在夷陶坊看到,各种陶制文创物件令人眼前一亮:朴拙小巧的小背篓、憨态可掬的土家娃牙签桶、精心别致的虎钮錞于茶叶罐,还有时尚而实用的爱心猴手机支架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宜昌彩陶”!这些堪称精巧的彩陶制品,是宜昌当代彩陶匠人们用一双双巧手,通过选土、淘洗、炼泥、拉坯、晾干、修坯、上釉和烧制等二十多道工序化土为器的结晶。据介绍,入驻夷陶坊致力振兴宜昌彩陶的,是徐康、赵昌卫等几位非遗匠人。

端午制艾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驻三峡非遗in巷的屈氏艾灸馆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主要传承基地,宋发龙是该馆的主人,也是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艾灸的神奇效果,了解古老医药文化的智慧。”宋发龙告诉记者。

宋发龙的老家在秭归沙镇溪镇马家山村,每到端午时节,野生艾草漫山遍野生长。1996年,宋发龙二十岁刚出头,开始跟随其爷爷宋宏烈学习端午制艾技艺,熟练掌握端午制艾技艺的全部流程,并亲身认识到艾的强大功用,如今,他和妻子高玉玲一起,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制艾技艺的传承上,先后成立秭归屈艾艾制品有限公司和春不老健康管理中心,在传承和弘扬之路上做得风生水起,现在两人同为端午制艾技艺的传人。

打卡三峡非遗in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可以说,它是集非遗传播、传习、传承及研、学、产、餐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一扇“非遗故事的宜昌窗口”。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新闻
 
 

宜昌旅游网手机版-m.yichang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