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宜昌被列为国家环保模范城

2012-11-17 11:158380
投入资金70多亿元,历经5年艰辛创模之路,在宜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宜昌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参评城市,被国家环保部授予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称号,为湖北实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零的突破”。对此,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有明欣喜地说:“这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宜昌环境保护工作备受国内外瞩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有明表示,宜昌必须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宜昌建成宜居宜旅宜业的现代化大都市。正是这充满长远眼光的决策,为宜昌市经济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2005年,宜昌启动“创模”工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能源结构,搬迁企业近百家;对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实施限期治理,对139家企业挂牌督办,建立103套在线监测装置;淘汰中心城区燃煤炉灶和锅炉;关闭小造纸、小水泥等“五小”企业近80家,23家企业和单位进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100%;投资20多亿元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建设一系列重点生态环保工程,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改造、主要污染物防治、增强市民环保意识等方面,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标准。

  与治理工业企业同步,宜昌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三城联创工作,作为发展宜昌、建设宜昌的重要抓手,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

  临江溪、黄家湾等大型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相继建成,3000多辆公汽、的士全部完成油改气,城市环保水平全面提升;综合改造夷陵大道等10多条街道,新建滨江公园等大片公共绿地,免费为背街小巷的老居民楼安装数千盏楼道灯,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全市森林覆盖率55.3%,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9?天。

  一个个夺目的光环、一组组耀眼的数据,彰显出宜昌市生态环境的美好。

  城市河流更洁净

  宜昌位于举世注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防治备受关注。2009年,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水质总体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值,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与2008年相比水质状况持平。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009年每月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官庄水库、楠木溪水库、善溪冲水库水质均符合功能区划的Ⅲ类要求,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良好。

  截至2009年底,宜昌市列入《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中的33个项目,已建成5个、在建13个、15个项目正在开展建设前期工作。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了黄柏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柏临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长江环保执法行动,对长江宜昌段237公里范围内排污口进行了集中清查。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力度,对长江宜昌段所属110余艘船舶的排污口进行铅封,禁止其向长江排污。宜昌城区建设了5座污水处理厂、2个垃圾填埋场,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7.2万吨,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了集中处理率大于80%的目标。

  编制 《宜昌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完成了全市城区、县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全市123个乡镇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数据库上报、保护区划分方案,通过省环保厅初审并上报环保部审查。

  同时,枝江市启动了马店城区备用水源建设工作。西陵区全面整治沙河流域畜禽养殖排污,关停了2家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沙河污染整治初见成效。当阳市处罚了5座水质超标的水库。秭归县大力清漂,打捞漂浮物3627.4吨。

  空气质量更清新

  2009年,宜昌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空气质量状况为“优”的天数有37天,“良”的天数有312天,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5.6%。空气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次为二氧化硫。与2008年相比,城区空气质量达Ⅱ级“良”以上的天数增加了1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均达到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Ⅱ级标准。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人民政府下达宜昌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为:到2010年底,宜昌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10年控制在3.19万吨以内,在2005年3.31万吨的基础上削减3.6%;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在2010年控制在5.64万吨以内,在2005年5.92万吨的基础上削减4.73%。

  实际上,2008年,宜昌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分别为2.724万吨、5.350万吨,已超额完成“十一五”削减任务。2009年,省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与2008年持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08年下降0.2%。宜昌市2009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724万吨,与2008年同期持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313万吨,比2008年同期下降0.68%。

  据悉,2009年,宜昌市共有41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通过认定,其中化学需氧量项目18个,二氧化硫项目23个。宜昌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在全省稳居前列。

  循环经济更提速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多元化增加环保投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努力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改造提升纺织、食品、机械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水电、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三产兴城”。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精心组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制定《宜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实践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兴发集团、宜化集团、稻花香集团等十家企业及宜昌开发区、宜都工业园区、枝江市共十三家单位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宜昌开发区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磷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建立。

  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十一五”以来,共搬迁、关停并转城区落后生产能力、污染严重企业近百家。持续深入开展环保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小水泥、小化工、小印染、小砖瓦、小造纸等“五小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

  农村面貌更舒心

  宜都市、远安县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试点县市”,远安县鸣凤镇、宜都市聂家河镇及袁家榜村分别被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称号,当阳市、远安县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远安县在省内率先开展了 “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创建工作。宜昌的农村更美了!

  把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市建沼气池农户已达30.98万户,占总农户的37.7%,逐步形成了“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环保工作试点,制定乡镇城环中心环保工作考核办法,探索了强化乡镇环保工作的新举措。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林业生态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0多万亩,天然林保护1200多万亩,植树造林20多万亩。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合理的“受保护地”管理网络,全市受保护地面积比例达到1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5.3%。

  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与环境保护,提高了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开展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建立了由400多个地质灾害观测点组成的监测预警体系。全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良好,多次得到国家、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城市品牌更响亮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品牌,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

  2009年,宜昌GDP达到12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815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0.43亿元,增长24.9%,外商直接投资额1.81亿美元,增长13.3%;旅游事业超预期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7.49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197.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8.5亿元;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投资环境的优化,规模工业逐年上升,旅游业更加兴旺,这一组数据显示出宜昌在国内外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让人们看到了“环境效应”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的强大活力。

  宜昌以“创模”为契机,全面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使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创造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而 “创模”给宜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昔日“龙须沟”似的天官桥,变成休闲的“小游园”;以往“脏乱差”的夜明珠城区如今熠熠生辉,过去狭窄破旧的城市道路变成了通达宽敞的柏油马路;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使宜昌的人居环境已上了一个新台阶。

  山好水好,气候适宜,环境优越,这是宜昌独特天然的地理位置;开放包容,团结求实,求索创新,这是宜昌的城市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宜昌用开放、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宜昌2400多年历史新高度。宜昌市副市长王宏强说,宜昌将要珍惜这个荣誉,进一步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城市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新闻
 
 

宜昌旅游网手机版-m.yichang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