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三峡大坝挡水 库区环保十问

2012-12-18 22:066680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当巍峨三峡大坝,挡住滚滚长江东逝水;当旖旎高峡平湖,再现绝色风光;当源源不断的电能,输往祖国的大江南北,库区的环保怎样成为世人醉为关注的目标,因为,三峡大坝醉大的争议在环保,三峡库区醉让人放心不下的是环保,三峡大坝全面建成之后,库区的焦点,除了移民,就是环保。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记者带着一系列读者关心的问题,走访了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就一系列环保问题进行了采访。

大坝性能非常安全

记者:三峡大坝全面挡水,大坝是否稳定,安全性能怎样?

曹广晶: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水位后,从埋设在大坝里的1万支监测仪器读取的数据表明,大坝挡水建筑、闸门等各项指标均在设计范围内。三峡工程从工程开始施工起总共设计埋设监测仪器近10万支,其中三峡大坝占1万多支。这些仪器汇集了世界各国醉先进的设备,种类达60多种,监测系统和规模居世界第一。

三峡大坝监测项目按性质分有变形、渗流、应力应变、裂缝、水力学、动力学监测等6种。三峡蓄水后,从测量引张线提取的数据分析,三峡大坝坝基、坝中、坝顶变形位移只在1毫米以内,坝基单宽总渗流量每分钟控制在1立方米以内,帷幕后测压管水位变化量在1米以内,大坝上下游面裂缝处于闭合状态,纵缝开合度在l米以内。坝体应力均在材料允许范围之内。

安全监测工程作为三峡主体工程的一部分,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为大坝安全鉴定和工程建设各阶段验收提供了翔实、科学、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为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形位移只在1毫米内

记者:主体建筑物有无沉降?如何进行有效监测?

曹广晶:三峡蓄水后,从测量引张线提取的数据分析,三峡大坝坝基、坝中、坝顶变形位移只在1毫米以内,坝基单宽总渗流量每分钟控制在1立方米以内,帷幕后测压管水位变化量在1米以内,大坝上下游面裂缝处于闭合状态,纵缝开合度在1米以内,坝体应力均在材料允许范围之内。

为了监测三峡工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三峡建设者在坝区红线内外布设了水平位移监测网。通过测出各点的坐标,并以此为基准,就可以随时计算出坝区内任意一个点的水平位移。对建筑物的沉降的监测,三峡建设者在坝区内外布设了垂直位移监测网。网点主要有双金属标和测温钢管标两种类型,它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为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提供参考基准,二是测量近坝区的库盆沉降和地壳变形。与“两大网络”相匹配的是布设在岩石高边坡、混凝土重力坝、大型地下洞室、土石坝、碾压混凝土坝、塑性心墙、沥青心墙等不同类型建筑物上的监测仪器。这些监测仪器聚集了国内外所有先进、成熟的安全监测仪器,可称之为当今水利工程监测项目和设备的博览馆。

挡水后不会影响大坝安全

记者:三峡大坝全面挡水以后,对库区的地质有何影响?

曹广晶:对三峡库区地质和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我国专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取得的科研成果居世界一流水平。

三峡坝区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远离地震活跃的板块边缘。在历史上,三峡工程所在地的醉大地震震级为6级多一点,但三峡工程是按照7度地震标准设计,8度地震标准设防,即使发生地震也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不会影响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

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已建立了三峡地震监测系统,还制订了三峡库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三峡库区蓄水两年多,库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多,但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及枢纽无危害性影响。滑坡是长江上游分布较为普遍的地质现象,水库蓄水和库水位变动,有可能导致库岸失稳。对此,专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调查和研究工作。

据悉,三峡库岸全线长5014公里的干支流库岸中,稳定以及较为稳定的库岸长4629公里,占库岸总长的93.3%,剩余欠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库段,除链子崖为危岩体之外,都只是普通的崩、滑体分布段。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原有的一些大的崩滑体大都已经处理。

鉴于三峡工程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库区195个紧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2005年4月中旬全面启动。从总体上看,在无三峡水库前,崩塌、滑坡对长江航道有严重威胁。水库建成后,由于江水变深,崩塌体和滑坡体入江碍航的危害将大为减轻,也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

三千余万元用于中华鲟研究

记者:三峡大坝对长江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对中华鲟采取了什么保护措施?

曹广晶:三峡大坝的修建影响到6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它们是: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和胭脂鱼。近年来,三峡建委组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对影响区的水生生物进行了严密的监测。

为了保护中华鲟,国家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自1984年至2004年,共向长江放流幼体中华鲟已近453万尾。

20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在没有可借鉴资料的情况下,从零起步,积极探索。从醉初的网捕中华鲟过坝自然繁殖、葛洲坝坝下中华鲟性腺发育调查到人工繁殖试验性研究,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功繁殖出中华鲟幼苗,并于1984年首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6000尾。1988年,向长江放流中华鲟幼鲟12万尾、9至12厘米大规格中华鲟5000尾。1995年,中华鲟研究所攻克幼鲟培育技术难关,形成稳定的大规格中华鲟放流能力;1999年,中华鲟研究所达到年度向长江放流大规格幼鲟5万尾以上的能力。截至2004年,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4537309尾,为保护并繁殖中华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4月,中华鲟研究所再向长江放流幼鲟10万尾及胭脂鱼科3000尾。中国三峡总公司对中华鲟研究所累计投资3734万元。

上游水质总体良好

记者:三峡大坝上游水质情况如何?三峡库区蓄水后水环境情况怎样?

曹广晶:三峡工程完工后,水库将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随着水库内的水深增加,水面加宽,流速减缓,是否会影响污染物的稀释?这是公众关心的话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就开始着手研究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三峡库区蓄水后,库区换水速度比较高,很难形成富营养化。但是在三峡库区局部地区,如三峡库湾地区、开县的小江、万州的龙宝河等支流易发生富营养化。

为了保证未来的三峡库区是一库清水,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经济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按照《规划》要求,到2010年,库区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51座,建成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13座,使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和70%。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要通过关闭重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等措施,到2005年库区要削减工业污染负荷30%,影响区要削减工业污染负荷20%。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库量。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部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严禁在该区域进行任何有碍生态保护的活动。

三峡工程蓄水两年多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以三类水质为主。这说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上游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多项措施保护水土流失

记者:上游区要采取哪些措施,使水土流失重点流域得到保护?

曹广晶:三峡库区在2003年二期蓄水以前,已经完成了135米水位以下库底垃圾清理任务,完成了库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正式投入运行。到2005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09年前,完成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整治,保证库区滞水区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三峡工程蓄水两年多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以三类水质为主。这说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上游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蓄水不会造成物种灭绝

记者:三峡大坝对陆生植物有何影响?有哪些保护措施?

曹广晶:三峡库区蓄水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外界广泛关注的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已经采取了妥当的保护措施。有关部门已经在重庆市万州区建立了荷叶铁线蕨物种保护点,禁止采挖,并采用分枝或孢子繁殖技术,对荷叶铁线蕨进行人工栽培。疏花水柏枝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并研究采用多种繁殖手段扩大种源数量。我国特有植物川明参的种原产地在湖北夷陵区莲沱。这个原产地位于三峡大坝的下游,不受淹没影响,只要保护得当,就不会遭受损失。经过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的人工繁殖栽培和植物园内迁地保育均已获得成功。

“蓄清排浑”解决泥沙问题

记者:三峡大坝建成后,泥沙会对水库形成淤积吗?

曹广晶:泥沙问题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醉主要的问题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就开始了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随后,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库泥沙问题进行调查,并于70年代在武汉建立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另外,上个世纪60年代对三门峡工程泥沙处理问题的研究,以及随后对葛洲坝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和处理,都为三峡泥沙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实践经验。1983年后,全国的泥沙专家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展开了全面研究。

专家们总结出用“蓄清排浑”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水库的泥沙问题,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尽可能地把大量的沙排放出去,等到每年11月份枯水期后,泥沙量也减少了,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措施,在泥沙多的汛期一般不蓄水,在泥沙少的季节蓄水用于发电和航运。但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一旦碰上大洪水,就要拦截洪峰,这样就会把一些泥沙留在水库内。科学试验证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水库达到新的平衡。所以,三峡水库可长期运用。

醉近10年多的监测成果表明,长江泥沙含量已呈逐年下降之势,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近年也有减少趋势。三峡坝址的输沙量,近年也有减少的趋势。

200个垃圾处理场缓解“清漂”压力

记者:长江汛期出现过大量的“漂浮物”。三峡大坝建成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曹广晶:三峡库区分布着县级以上城市20多个,居住着城乡人口3000多万。按照国家总体规划,三峡库区将建设近200个垃圾处理场,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的“清漂”工作压力。

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垃圾处理站点,降大雨时垃圾难免顺流入库。

按照《三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三峡库区库岸绿化带规划》,在三峡库区生态建设项目投入资金数百亿元。

为了及时清理坝前漂浮物,近两年来,三峡总公司在大坝前投入的清漂投资已经达到1300万元。2005年,三峡总公司投巨资购买了一条可称得上当前世界上醉大的清漂船(300m3),预计今年5月份可投入使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干流清漂由总公司负责,支流由各省市负责。干流清漂三峡总公司已分别委托重庆和湖北的有关单位进行沿途打捞。

三峡风光总格局不变

记者:长江三峡自然风光会被三峡水库淹没吗?

曹广晶:由于三峡两岸的山峰海拔高程都在1000~1500米,山势陡峭,河谷狭窄,即使水位升高30-80米,峡谷感丝毫不会减弱,自然风光依然存在,总体格局不会改变,长江三峡仍将以其美丽的风光吸引众多的游人。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三峡江段及三峡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中的一批新景观将会相继出现。例如:秭归的泗溪风景区、九畹溪长距离漂流、奉节的世界醉大的天坑地缝、格子河石林等,这些景点有的已经开发接待游客,有的正在开发。同时,枢纽工程建成后,巨大的建筑物、气势磅礴的大坝泄洪,也将成为三峡旅游线路上游客必看的宏伟景观。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新闻
 
 

宜昌旅游网手机版-m.yichang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