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丹青笔墨妙手描绘宜昌山水

2012-11-17 11:1611890

      高峡出平湖!险峻千年的激荡三峡,留给世人一个历史的背影。
  而这绝世背影,酝酿出一代又一代中国画家的巅峰时刻——
  张大千,一幅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国画长卷《夷陵三游洞》,1994年在香港一次拍卖会上,以224万港元成交。数年后,其价格翻了一番,达500多万港元。
  吴冠中,一生多次来三峡采风,上世纪70年代利用写生素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巨幅油画《长江三峡》,之后应人民大会堂要求移植成横幅。《长江三峡》是他醉深入人心的代表作。
  刘小东,在高3米、长10米的画幅上,描摹正在施工的三峡工地、即将消失的村庄、爆破的废墟以及心理纠结的移民,《三峡新移民》2006年被拍出2200万天价,创造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价醉高纪录。
  画坛纤夫,正被民间再次唤醒
   8月31日,宜昌市群艺馆3楼画室,温文尔雅的画家孙才清就三峡画坛缓缓道来。
  作为宜昌美术家协会主席,他说本地画坛:“美术史一翻开,就是冯中衡。一辈子为三峡作画,几百次进入三峡写生,他是本地美术奠基人,现在宜昌画家都受他影响,受益其教诲。”
  冯中衡,宜昌猇亭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承著名旅欧画家唐一禾、冯法祀等。解放后创作大批反映长江三峡的优秀作品。对湖北省美协的建立发展有重大贡献,也是“江汉画派”的先驱者之一,因其三峡油画、水彩画开先河之功而被美术界誉为“画坛纤夫”。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在三峡失去一条健康的腿,依然拄着拐杖进三峡。一直到79岁,还让小儿子开小货车送他到三峡画画,这辈子他远离炒作、远离喧嚣,付出的艰辛太多了。”孙才清慨叹。
  9月1日,57岁的冯晶说起父亲,更是感慨。
  “父亲的伯父冯兆南,是清末民初湖北著名画家,这对他从艺影响很大。1938年父亲进入武昌艺专预科班,因为战乱随学校入川,一读就是8年,这期间他学习了技法,开阔了眼界,也结交了大量美术界朋友。”
  “解放后,父亲本来有机会留武汉或去广东,但他选择回宜昌。因为浓厚的三峡情结,他选择三峡作为创作主题。”
  冯晶记得:“父亲每年都要进三峡好多次,与沿岸的渔民、船夫、村民交情很深。”1971年,19岁的冯晶第一次随父亲进三峡,他惊讶地发现:父亲对沿途所有大小船班、甚至乡间渡船的时间都了如指掌。1976年,他还随父亲乘一艘航标船,溯江而上沿途采风画画2个月。
  与孙才清一样,冯晶也认为:父亲冯中衡的画流失得太厉害,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广州、重庆等地都有。特别是大概150多幅油画流落台湾,这几乎是他全部的油画精品,现在虽然上海某艺术中心有展出,但也很难一窥全貌。
  幸运的是,目前宜昌民间收藏冯中衡的画,已渐成气候。
  作为冯中衡的女婿,美术评论者冯新建告诉记者,冯的一幅早期油画作品《三峡钻探》,8月14日被本地收藏家以10万元成交。而这幅画的姊妹篇《三峡勘探》,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某画报刊登后就不知所踪,现在市面上愿出价50万元收藏。
  对于宜昌,成立冯中衡纪念馆是画家们醉大的心愿。
  孙才清说:“与外地画家不同,冯中衡骨子里有三峡,而且他被公认为中国水彩画史上的代表画家之一,具有很大影响。本地如果建一座冯中衡纪念馆,对三峡文化、宜昌文化都是一件幸事。”
  三峡三国,两大根源形成风格
  对于宜昌美术界,孙才清认为:“三峡特色与三国文化,是两大艺术根源。”
  作为在全国醉有影响的宜昌画家,三峡画院院长汪国新的作品,同样系于这两大母题。
  据介绍,汪国新和夫人郑桂兰(作家)三十余次,历时十年,行程十万余里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沿途采风、创作。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出版发行了十集长篇连环画《长江三部曲》(1666幅)、158米绢本国画《汪国新长江万里风情图》、《汪国新国画人物集》、《汪国新关公画集》、《汪国新诗词曲联》、《汪国新诗词》、《汪国新新绘三国演义全图》(240幅国画)等各种诗书画集、连环画、艺术专著,并在海内外数十次举办画展,被誉为“中国吉祥画家”。
  汪国新的系列绘画可分为三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长篇连环画《长江三部曲》;第二个高潮是百米长卷《万里长江风情图》;第三个高潮是以历史人物关公为主角的长江人物画。这三个高潮似“大江东去浪千叠”,一浪高过一浪。
  三峡农民工建设者系列油画,是孙才清目前的代表作品,《建设者》、《三峡班前》连续两届入选全国美展。
  一提到农民工建设者,53岁的孙才清就很动情:“是他们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三峡工程这样一座人类丰碑,但是工程建设结束,这些人也就从此消失。我要关注当代,抓住时代特征,让后世永远记住他们。”
  在宜昌书法界,新老书法家的书法佳作不断涌现。
  2003年,日本《书道》杂志专栏介绍了宜昌书法家蔡静安、周德聪在书法篆刻上的成就。周德聪出版了《抱一书论》、《中国书法品评》和多种大专院校的书法专业教程,2008年出版的《三峡诗文长卷》更是他书法创作的扛鼎之作。
  陈永贵自2000年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后,2007年又以一幅雄阔大气的行书诗联获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胡岩在2008年出版了“千字文”六卷本。
  山水宜昌,成就7000年人类艺术史
  据文物考证,宜昌美术活动的历史几乎可以与本地域考古发现的人类文明史同步。长阳桅杆坪遗址发现的美术遗物,除造型优美的石器外,已有简单纹饰的陶片出土;秭归柳林溪出土的石雕《祈祷人物坐像》标志着7000年前的宜昌人即会用石器雕造精美圆雕;在秭归东门头沟还发现城背溪文化遗物(秭归太阳人)石刻。
  而本地域书法篆刻艺术源远流长,20世纪90年代末在清江流域长阳香炉石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枚分别为“蔡”字及“鲛”字的西周时期陶印章。
  如今,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中青年美术家、书法家迅速崛起,一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沈良鸿的版画《心连心》、《赏花》入选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美展,版画《工余》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山里人》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国画方面有老画家杨楚、朱丹峰、肖俊植等人的作品影响较大,近年涌现了郑瑰玺、刘鸿伟等青年画家。油画涌现出刘路喜、杨明清、徐爱国、田亚洲、黄鹤等一批有实力的作者。
  金强、邹家禧、曾庆福、周德训、向爱东等一批书法家,屡屡获奖。王文华的101块大理石钱币雕刻,杨良吉的丙烯壁画也是风格独具,雕塑界有陈得宝创作的一系列三峡民俗人物陶塑,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聚集了一批艺术人才,他们关注当代艺术,引领宜昌高等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新闻
 
 

宜昌旅游网手机版-m.yichangly.com